徐州工程学院“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

发布者:刘薇薇发布时间:2020-05-25浏览次数:1616

徐州工程学院文件

徐工院教发〔201933


徐州工程学院“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

实施意见(2019-2021年)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及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和《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等文件要求,全面推进学校建设全国一流、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战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学校决定全面启动“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工作。现就“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设目标

1.提升专业内涵,建设一流专业

按照“契合应用需求、对接行业标准、突出理实合一、塑造双师素质、融通校企文化”的理念,紧密对接徐州市支柱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明确专业服务面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力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支持建设信息技术(大数据)、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战略新兴产业、社会服务产业密切相关的新专业、徐州市特需专业,服务徐州及淮海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鼓励其他优势专业积极接受相关国际认证或国际实质等效认证。到2022年,建设6-10个特色优势专业(群),打造6-10个契合新产业需求的专业,力争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3-5个、省级一流专业10-15个,新增通过国际认证专业3-5个,2个师范类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实现专业建设水平与影响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的全面提升。

2.深化课程改革,打造一流“金课”

按照“优化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强化能力培养、凸显两性一度”的原则,依据行业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切实需求,构建基于生产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科学设置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等,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养成。以专业核心课、学科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为重点,加大课程教学改革,明确课程目标及其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化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内容整合,将科学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推动信息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等网络资源服务课程教学,构建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校企合作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系列课程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遴选一批精品课程,打造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具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到2022年,建成“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课程2-3门、省级一流课程10门以上、 校级一流课程50门左右;引进部分优质MOOC课程,带动学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形成符合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结构合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

二、建设内容

1.一流专业

强化顶层设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端正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建设水平的根本标准。进一步落实“四大观”办学理念,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平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系统推进专业综合改革。注重打造优势特色,突出学生基于职业拓展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切实提高专业内涵与办学水平。

1)培养方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新工科建设标准等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强化能力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由学科主导向专业主导转变。 2)课程建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建设五大“金课”为抓手,依托课程教学团队,优化知识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3)实践教学。完善“产学结合、研教融合、层次分明、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专业综合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强化教学过程规范与质量评价,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验示范中心、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促进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

4)项目建设。加强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服务地方产业行业的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践教学平台、规划教材、教学改革项目等与专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

5)成果培育。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整合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成果及资源,聚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前沿问题,深入挖掘内涵,注重扩展融合,培育教育教学成果。同时要注重优秀成果在校内外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优势特色专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

6)接受认证。专业认证具有产出导向、学生中心和持续改进三大基本理念,反映了当前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引导和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各专业要对照专业认证标准,在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接受认证。

2.一流课程

着力于引导广大教师按照“以学生为中心”、“强化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以现代教学理念为引领,以教学内容优化为核心,以教学模式创新为手段,以研究型教学团队建设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线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批具有“两性一度”的一流课程,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线下一流课程建设应注重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以课堂面授为主,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焕发课堂生机活力。线上一流课程建设以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为依托,注重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推广,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应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特别是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安排20%—50%的线上教学时间,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取得明显改革成效和教学效果。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1)课程思政。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结合课程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重点、融入载体、教学方法等,同步制作新课件。将价值导向有机融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过程中,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2)课程内容。以学习产出为导向,科学确定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对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贡献,细化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分析课程教学现状,适当提高课程难度和挑战度,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凸显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开展课程教学达成度评价,并依此对课程进行持续改进。

3)教学模式。主动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形态,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推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教学形式的先进性和互动性。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在线开放课程,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加大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多元评价学生学习效果。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

4)教学资源。重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着力建成一批省级、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注重教学资源积累,建设一批优质的课程库、试题库等,形成以知识点为中心,完整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上线课程平台,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积极引入外部资源(包括行业、企业、其他高校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协同育人将育才与育人有机结合,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鼓励教师编写符合教学要求、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水平教材。

5)教师团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培养一批德业双馨的师德楷模。促进教学科研相融合,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课程负责人和各级各类名师。强化团队建设,努力构建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湛、育人高超、技术娴熟,有大胸怀、大境界、大格局的教学团队。

6)课程研究。在深入研究、分析同类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科学规划课程建设方案。以问题为导向,破解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和“痛点”,着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加强课程建设经验总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学校课程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三、建设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双万计划"是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的具体行动,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工程。积极响应国家"双万计划"是落实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精神、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各学院应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成立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建设管理小组,做好规划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工作。要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确保全员参与,真正做到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更新观念,准确定位。要认真学习、领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案、新成果,及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依据地方产业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学院办学实际,找准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依据岗位能力需求系统构建基于现实生产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优势。

3.深化改革,体现特色。在确保满足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应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一体化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师资建设、资源建设、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探索对接“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大力推进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办学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标志性的专业、课程。

4.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各学院应对照国家"双万计划"遴选条件做好本学院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制定学院的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方案,明确建设重点,组织骨干力量加强内涵建设,确保取得预期成效,为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申报打好基础。

四、支持保障

1.为保障学校“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学校将划拨专项经费,以立项的形式资助打造一批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建设经费专款专用、分期拨付、定期检查,严禁挪用。

2.校级一流专业建设周期3年,省级以上按上级文件执行。在建设周期内,学校给予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每年5万元专项资助,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每年10万元专项资助,国家级专业建设点每年30万元专项资助。

3.校级一流课程建设周期3年,省级以上按上级文件执行。在建设周期内,学校给予校级一流课程每年1万元专项资助,省级一流课程每年3万元专项资助,国家级一流课程每年5万元专项资助。

4.如期完成建设任务,正式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的,学校将依据教学项目奖励办法另行奖励。

五、项目管理

1.获批立项建设的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均采取项目负责人制管理。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实施项目建设,承担相关责任。一流专业的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教授职称,一流课程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副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并承担该课程教学工作3年以上。

2.学校对项目进行过程管理。每年通过中期检查、阶段评审、后期增补等方式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激励。通过阶段评审的学校将予以持续资助;对检查不合格的项目自动终止,并在已有一定建设基础但前期未纳入建设点的项目中择优增补;对实施不力、缺乏实效的项目,将暂停经费资助并延期一年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将予以撤项并取消项目负责人3年内申报各级各类教学项目和教学评奖的资格,并在撤项当年年终教学考核中扣减学院相关绩效分。

3.学校将组织专家对项目实施进行全面评估,统一组织结题验收工作,重点考察项目的实践推广效果,尤其是项目建设前后效果的对比,促进项目推广与应用。

4.学校将在政策和经费上对各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予以全面支持,对相关成员在进修安排、教学资源配置、相关评优评先中予以政策倾斜,切实保障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徐州工程学院

20191218

徐州工程学院院长办公室

20191224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