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关于开展第四批通识选修课程建设立项遴选工作的通知

发布者:jwk发布时间:2019-03-18浏览次数:477

各学院:

专业认证作为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在提高和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进学校专业认证工作,满足拟认证专业对人才非技术性能力(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工程职业道德等)培养的通识课程教学需要,结合《徐州工程学院关于加强通识选修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徐工院行教[2015]57号)文件精神,学校决定启动第四批通识选修课程(以下简称通选课)建设立项遴选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设置说明

1.通选课划分为自然科学类、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艺术类、体育健身类、创新实践类(第二课堂)等五个课程模块。

2.通选课设置有利于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学习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应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心智培育和知识拓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通选课应具有较强的学科覆盖性和渗透性,其课程内容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建设原则

1.基本性:课程应有利于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凭借这些方法和思维模式来获得知识,了解自然、社会与人类自身的问题。

2.综合性:课程应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和知识进行融合贯通、综合交叉,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多种视角,多元化的认识视野和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的心智。

3.目的性:让学生获取广泛的知识,特别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发展完备理性,培养优美情感、塑造健康人格,从而促进学生协调发展。

4.方法性: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与启迪学生研讨思考,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供课题模拟、项目参与、社会实践、角色扮演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通选课。

(三)申报与遴选

本次遴选重点面向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需要的课程,建议参考通用标准中毕业要求的有关内容,特别鼓励跨学院、跨学科开设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工程项目管理、经济管理概论、技术经济学、安全工程概论、工程伦理学等相关课程。

每门课程负责人为1人,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项目组成员(含项目负责人)不得少于2人。

(四)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重对系统知识的整合,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方法,避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致力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成为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以学科内容为载体,融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以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为导向,提供分析问题的多种视角,着重培养学生多学科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对其身心健康及个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教学重点应是启迪思路,讲解方法和知识的要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细节或事件的详细经过应当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掌握。

3.教学设计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改革,鼓励使用先进教学手段,提倡运用课堂模拟、项目参与、社会实践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课程考核重点应放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性评价,鼓励形式多样化考核方式。

4.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和练习以及课堂讨论或创新创业项目等多个部分。应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目录,并对学生提出必要的课外阅读量和练习量的要求。还应通过讨论和撰写报告、小论文等办法,检测学生学习的质和量。课堂讨论是通选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大课的讨论可以分组进行。

5.课程的最终成绩应由反映整个学习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多种检测指标来决定,每门课的大作业不宜少于两次。

6.立项课程应将建设内容上传至校超星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堂等辅助手段加强课程建设。

7.通选课程的学分数一般为1-2学分。

(五)管理与经费

1.教务处负责组织专家对申报立项的课程进行评审;通过立项的课程,建设期为三个月,建设期满后,经专家评审通过验收的,同意开课。对未通过验收的课程取消其立项资格。

2.通过立项建设的通选课,建设期内不得随意更换课程负责人。如特殊原因确需更换课程负责人,需提出书面申请,征得教务处批准。

3.对于获批立项并通过验收的通识选修课程给予3000/门的课程建设经费奖励。

(六)提交材料

1.《徐州工程学院通识选修课立项申报表》(附件1)纸质一式3份。

2.《徐州工程学院通识选修课程建设汇总表》电子稿

以上材料于2019410日之前报送以上材料至教学建设与改革科。

联系人:高原电话:831059095909


附件1:徐州工程学院通识选修课程立项申报表.doc

附件2:徐州工程学院通识选修课程建设立项申报汇总表.xls

附件3:工程教育认证标准.docx

  

                                                          教务处

                                                       2019318